全国学会“四服务” |聚焦学会科技创新资源优势,服务创新驱动发展

2021-10-15  |  来源:学会服务中心改革服务处

中国科协组织全国学会综合能力评估考核工作,面向全国学会征集学会有关“服务科技工作者”、“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服务全民科学素质提高”、“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四个服务方向的工作创新实践典型案例414 则。经专家评审、社会评议、部门评价等方式筛选,按照四个方向共选编61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典型案例,编印《全国学会“四服务”优秀案例汇编》,以供全国学会交流借鉴,共同推动学会改革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国家经济建设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本期小福团为大家带来中国煤炭学会案例

近年来,中国煤炭学会在中国科协指导下,以加强学会创新能力建设为依托,重点围绕学科前沿技术创新、建设高质量期刊、三库一平台建设等方面,对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加大创新服务力度,全面提升服务创新驱动能力,有效推动了煤炭工业前沿科技创新以及加快推动地方转型发展。

一、开展学科前沿关键技术研究

一是制定学科发展规划。学会立足于我国煤炭发展现状,着眼国际先进和领先技术,以培养人才、赶超世界先进技术、铸就我国煤炭科技国际优势地位为目标,汇聚行业专家、凝聚行业智慧,研究制定了《中国煤炭学会学科十年发展规划》,为煤炭学科的科学发展以及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等提供了智力支撑。

二是承担煤炭行业重点领域研究。承担了煤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学科发展研究任务。在中国科协统一部署下,学会组织高校、研究机构等20余名专家学者组成的课题组,对我国三十年来煤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技术开发、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做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出版了《煤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学科发展报告》,为我国煤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学科发展提供了指引。

二、建设高质量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是科研成果集中记录和交流传播的基本载体,是发现和培养科技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国家科技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为更好地发挥学术期刊的作用,培育打造精品学术期刊,学会积极响应中国科协、国家新闻出版署等号召,在期刊出版方面做了一系列的工作。

一是成立了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2015年经中国煤炭学会七届二次理事会审议通过,中国煤炭学会设立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挂靠单位是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自成立以来,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已经先后召开了五次年会,近500人次参加会议,对提高煤炭行业科技期刊凝聚力,促进煤炭行业期刊整体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是积极推进行业期刊集群化出版建设。规模化、集群化、集约化是科技期刊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2014年,学会组织召开了煤炭行业学术期刊主编座谈会,为打造煤炭行业科技期刊联盟搭建了平台。2015年设立了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同年,工作委员会挂靠单位为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出版传媒集团,行业期刊集群化出版建设初见成效。

三是积极推进数字化出版平台建设。2016年,煤炭行业第一个科技期刊集群化数字出版平台——“中国煤炭期刊网”正式开通。目前,“中国煤炭期刊网”第三期改版升级基本完成,并正式定名为“中国煤炭行业知识服务平台”。该平台以加盟的62本期刊为基础,建立期刊在线发布和推荐平台,提升煤炭行业科技期刊品牌形象。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重点建设行业数据库,实现数据互通互联,大幅提高网站数据的使用率,目前已建成煤炭行业重点实验室数据库、煤炭行业专家数据库等。同时,建设中国煤炭期刊网官方微信公众号——“煤传媒”,实现微信查稿、在线订阅、行业资讯权威发布等功能,提升移动数字服务水平。

e5b730.

四是着力打造学会主办科技期刊。《煤炭学报》已成为最受煤炭科技 工作者认可的权威学术期刊,综合排名一直位于所在学科的首位。12次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8次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称号,2017年荣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百强报刊”称号。2019年《煤炭学报》编辑部被授予“中央企业青年文明号”称号,并光荣入选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精品期刊”展。学会主办的英文科技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Technology,已经具备一定国际影响力,2017年入选“第4届中国国际化精品科技期刊”,2019年被世界知名检索数据库Ei Compendex 收录。

三、加强三库一平台建设

根据煤炭行业科技需求,学会紧紧围绕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创新发展,动员和号召科技工作者挺进经济建设主战场,并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从“三库”试点建设领域开展三项建设。2019年7月,中国煤炭学会“三库建设”成功申报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公共服务能力提升项目。

一是推进“问题库”建设。综合煤炭行业各专业领域的学科带头人、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工程技术带头人提出的科技难题,涵盖了制约煤炭工业发展的重点科技难题和技术发展方向。目前,共收录了174个技术难题和88个科学问题,并根据学科不同划分为采矿及矿井建设、煤矿机电、煤矿加工转化与利用、安全工程、智能化开采、工业制造等板块。

二是加快“项目库”建设。当前,学会在服务于行业发展和企业技术创新中,积累了3751项技术成果,其中获国家、省部级特等奖 24项,一等奖38项,二等奖1386项,三等奖1958项。结合煤炭科技发展需求,按照“分门别类”原则,建立了包括煤炭地质、矿井地质、煤炭装载、钻探工程等27个专业“项目库”。当前,该项目库已部分导入到科协信息服务平台。

三是加大“人才库”建设。学会依托2万余人个人会员与行业两院院士和知名专家等资源优势,根据“项目库”专业划分,建成27个由1433名专家院士组成的学科专业“人才库”,为服务煤炭行业创新驱动提供了人才支撑。

四、开展“百千万”服务区域发展行动

根据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开展“百千万”服务区域发展行动的指导意 见》要求,学会将其视为服务经济建设“主战场”的重要抓手,结合实际开展了相关特色活动,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是组织开展了针对云南腾冲保山地区贫困小学生关爱工作。主动联系腾冲市民政局,到蒲川乡茅草地村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发放了运动服和学习用品,并勉励孩子们努力学习,成才报国。

e5eee1.

二是组织开展了贵州遵义桐梓县煤矿科技帮扶精准对接活动。筹措资金并主动联系贵州省安监局,结合该地区煤矿一线在瓦斯治理、突出防治等煤矿安全生产技术需求,组织专家团队对20余处煤矿的100余名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了培训,并赠送了相关专业书籍。

三是组织志愿者持续性开展技术扶贫。充分发挥科技志愿者的专业技术优势,重点围绕山东菏泽地区煤矿安全生产面临的突出技术问题,持续性举办学术研讨、现场培训、技术推广和人才服务等工作。2019年,学会和山东省科协联合开展了科技精准助力“五个一”专项工程,得到了菏泽市政府和企业的高度认可,为助力地方脱贫攻坚贡献了力量。

四是发挥智库作用助力“东北振兴”。2019年先后完成了对辽宁阜新、黑龙江“四煤城”等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专项调研,撰写了20余万字的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调研报告,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并报送给黑龙江政府和中国科协等单位。同时,学会邀请相关领域专家院士在哈尔滨召开了技术经济深度融合论坛暨黑龙江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专题论坛,为转型发展建言献策。学会还与黑龙江龙煤集团、双鸭山市科协签署了合作协议,建立专业服务站2处,每年为地方提供技术和人才服务。

e60308.

五是健全工作机制。加强计划管理,将实施“百千万”工程工作纳入学会发展战略,编制实施方案,实施年度计划管理。明确责任分工,建立学会 “百千万”组织管理体系,明确责任和部门协调机制,并实行绩效考核。加大学会“百千万”工程实施人力和经济投入,整合现有资源,归纳可复制推广的意见和建议,确保工程取得实效。

五、搭建了产业协同创新服务平台

一是搭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简称“共同体”)。共同体是基于自愿平等互利原则,学会联合企业、高校、科研和金融等力量,建立的一种新型科研组织。秘书处挂靠在学会秘书处,学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承担相应职能。共同体采用联席会议运行模式,聚焦共性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是实现中国科协创新争先行动的重要服务平台。

二是强化学会与产业、地方科协融合发展。通过开展项目研究,学会进一步与鄂尔多斯、菏泽、保定等创新驱动示范市建立合作关系,组织专家先后对中煤、晋煤等21家企事业单位进行了走访调研,与佳木斯大学等共建专家服务站3处,促进了学会、产业、地方科协的融合发展。

三是搭建高端学术交流平台。共同体与山东省科协联合主办全国煤矿动 力灾害防治学术研讨会,会议规模200余人。与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神木县人民政府召开中国散煤清洁利用与雾霾防治大会暨技术装备展示会,会议规模近400人。与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联合主办散煤清洁燃烧技术现状与发展座谈会,会议规模200余人。

四是建立了产业发展高端专家智库。建立了战略学术委员会和风险管理委员会。战略学术委员会委员是由具有权威学术成就的两院院士、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学科带头人等组成。风险管理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由负责市场评估、知识产权管理、产品推广、技术经济的专家组成。目前,共有专家委员128人,其中院士22人。

五是遴选了一批示范项目。筛选出“民用散煤清洁化示范工程”、“矿井智能开采控制技术及装备示范工程”等示范项目。

六是完成了技术路线图绘制。启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产业发展路线图》编制工作,对行业内技术路线、研发重点、示范工程和推广项目进行系统梳理,提出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目前已梳理政策建议4篇。

来源 | 改革服务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