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成果库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充电系统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充电系统

发布时间: 2021-11-10

来源: 科技服务团

基本信息

合作方式: 技术许可
成果类型: 发明专利
行业领域:
新能源产业
成果介绍

1. 项目总体介绍:本项目针对电动自行车充电安全问题,将物联网技术与移动应用相结合,自主研发了一整套智能化、可运营、“物联网+”的安全充电解决方案。其中,智能充电软、硬件系统的结构设计与功能实现均由自主研发,并通过自主搭建的通用物联网平台提供稳定、高效、安全的数据接入与管理服务,可实现对充电全程实时、可靠、精准的管控。在传统充电站的基础上,提供空载断电、充满自停、实时电压、电流监控、异常报警等最新功能,有效避免了传统充电过程中存在的过载充电等安全隐患问题,充分保障充电安全。同时,通过移动应用简化用户充电流程,为用户提供智能支付、移动扫码、充电管控等服务,实现便捷充电、智慧充电、安全充电。通过智能运营管理系统为运营商提供全方位的远程设备管控、自动资金结算和大数据统计、分析服务,极大简化了传统充电站充电与运营方式的繁琐步骤,为用户和运营商利益提供持续保障。 
2. 技术创新点:    一、多维度、全方位的性能保护:自主设计研发的充电桩设备拥有全方位的安全保护机制,全面支持防雷、过温保护、过载保护、过充保护、短路保护等,性能达工业级,时刻保障用户充电安全。二、便捷、高效的使用方式:用户端依托微信公众号开发,提供精确定位、智能导航、快速扫码支付等便捷服务。运营及管理平台基于微信公众号和Web提供双重服务,使运营和管理更智慧、更高效。三、丰富、多样的信号解决方案:支持2G、全网通、WIFI等多种信号解决方案,同时实现通信模组可插拔,运营方可以根据部署地的无线网络实际情况,选择符合要求的低成本模组,实现充电桩网络接入。四、安全、高性能的数据接入服务:自主设计研发的通用物联网平台支持海量设备的高并发接入,云服务、容灾保护、数据安全保护等机制持续保障数据接入安全。五、多样化、可扩展的业务服务机制:软件系统具有高扩展性,能够根据运营商客户的业务需求快速增加或调整服务内容,同时提供丰富多样的数据分析、统计等功能。  
3. 知识产权归属及相关专利说明:知识产权人:上海海事大学;知识产权名称: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充电终端软件;类型:软件著作权;申请号:2018SR025984 
4.商业化概述 (市场前景):一、直接经济效益根据市场统计分析,以具有16路充电接口的智能充电桩为例,插座的平均使用率为80%,插座每天的平均使用时长约为4小时,一般收费规则为0.35元/小时,平均消耗约0.75度电,电费成本平均为0.54元/度。以投入最多的第一年为例:年运营收入可达:1台×16路×80%×0.35元/小时×4小时×365天=6541元;年电费成本为:1台×16路×80%×0.54元/度×0.75度×365天=1892元;年运营成本(包括安装、维护、配件等成本)为:1台约500元;充电桩成本为:1台约1000元;年运营收益可达:6541元–1892元-500元-1000元=3149元;本项目的直接经济效益非常可观。二、社会效益(间接经济效益)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每年因电动车不规范充电引起的火灾占全国火灾总数的10%,并呈逐年增长趋势,每年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数量巨大,为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损失。而新型电动自行车智能充电设备相比较于传统的充电方式更加智能、安全、便捷,不仅能提供多重安全保护功能,有效减少充电安全事故的发生,还能为充电人群提供便捷、安全的充电服务,为运营管理部门提供简单、高效的运营与管理方式,有利于创造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5. 优先使用产业领域及地方区域: 优先使用产业领域:电子信息、新能源行业,电动自行车等新能源领域。优先使用地方区域:各级城市的商业区、写字楼、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公共停车场等集中型人口密集区域。  
6. 初步意向交易方式及金额:技术许可、定向合作开发 
7.行业状况电动自行车智能充电行业是在传统充电行业基础上发展的新兴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壮大阶段。目前,行业内提供智能充电整体解决方案的企业很少,但市场对此需求在不断增加,本项目致力于提供一整套智能充电解决方案,发展平台化、智能化的设施,持续优化和升级软、硬件系统性能,在此领域具备一定的竞争实力。

成果亮点
团队介绍
成果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