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成果库 绵羊品种肉质性状选育低密度检测芯片

绵羊品种肉质性状选育低密度检测芯片

发布时间: 2022-10-13

来源: 试点城市(园区)

基本信息

合作方式: 技术服务
成果类型: 发明专利
行业领域:
生物与新医药技术,现代农业技术
成果介绍
“黄河坤羊一号”是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杨果课题组与山东土地集团共同研发适用于绵羊品种肉质性状选育的5K低密度检测芯片。该芯片基于国内外主流绵羊品种肉质性状相关基因变异与基因组大数据信息,经过严格挑选和优化,最终确定形成以5131个位点,覆盖绵羊所有染色体的低密度基因检测芯片产品。变异位点主要与绵羊肌内脂肪沉积、嫩度、产肉量等关键肉质性状相关,相关主效基因主要富集于脂肪代谢(包括脂质转运、氧化和沉积)和能量代谢等分子调控通路,可用于绵羊肉品质等方面的性状选育。 芯片依托经过高度优化的GenoBaits技术平台,对目标位点富集后进行高深度测序,目标位点平均测序深度可达100X,有效保证分型准确度。基于二代测序的GenoBaits液相芯片技术具有成本优势和极高的灵活性,可以根据新发现的性状相关位点,及时补充进芯片,实现芯片的平滑升级。“黄河坤羊一号”芯片位点数据结合表型性状筛选有望助力我国国内绵羊品种肉质性状遗传改良工作,并通过品种优势加速我国绵羊品种生产遗传性能提升。
成果亮点
1.靶向本地化品种 国外高密度商用芯片完全依托于国外绵羊品种,国内外绵羊品种差异较大并不能很好的契合我国绵羊遗传改良。本次研发的绵羊选育检测芯片靶向我国本土绵羊品种经济性状遗传改良和优秀种质资源挖掘,可针对性的应用于肉质、耐寒性、泌乳性以及多胎性等多个核心经济性状,可筛选适合我国绵羊品种的遗传位点并通过筛选稳定遗传核心育种群繁育能够大幅度提升绵羊群体经济性状,实现提质和提速共赢。 2.全过程国产化,降低成本及检测周期 本芯片是中低密度检测芯片,成本远低于目前高密度商用芯片检测,检测周期约15-20天,可实现全过程国产化。国外高密度芯片单个样本500元,检测周期至少60天,且完全依赖于芯片技术公司仪器设备。 3.灵活性高,可满足不同育种需求 本芯片可覆盖绵羊所有染色体,基因位点主要富集于脂肪代谢(包括脂质转运、氧化和沉积)和能量代谢通路,性状检测主要涵盖耐寒性和肉品质等方面,筛选影响绵羊关键经济性状的SNPs位点群,指导不同绵羊种群的育种和性状选育。
团队介绍
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杨果课题组主要致力于寒旱区反刍动物分子营养学和分子遗传学的相关研究。团队重点针对我国畜牧产业现状,结合国家畜牧业供给侧改革的重大科技需求与科技精准扶贫等发展需要,在畜牧侧对产业链中的草畜高效转化、旱区特色牧草开发和寒区绵羊耐寒性遗传调控这三大主要环节进行先进技术的研发与熟化应用,补齐短板,形成高产、优质的畜产品与主要环节的分产业系列产品。 团队主要就冷胁迫下寒区绵羊研究发现不同耐寒性的绵羊品种在同种程度的冷胁迫下表现出多种产热机制协作的产热模式。在绵羊脂肪细胞研究中首次对非UCP1依赖的产热通路靶基因SERCA1进行基因编辑研究并验证了其在非传统产热方式中发挥重要作用。 团队围绕西北地区特色植物沙蓬,以不同比例沙蓬替换苜蓿干草和玉米秸秆饲喂滩羊,发现以10%-20%等蛋白替换苜蓿干草和玉米秸秆,显著提高了饲料中酸性洗涤纤维的表观消化率,改善了滩羊肌肉品质,拓展了沙漠牧草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为沙蓬作为反刍动物饲料的有效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在绵羊炎症模型上发现葡萄中提取白藜芦醇作为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可以有效缓解绵羊的炎症反应,增强绵羊免疫力。
成果资料
产业化落地方案
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