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成果库 新型碳捕集工业环保处理技术

新型碳捕集工业环保处理技术

发布时间: 2022-11-10

基本信息

合作方式: 技术服务
成果类型: 发明专利
行业领域:
节能环保产业
成果介绍
该项目采用自主研发的在纳米孔隙下通过改变温度及湿度的条件下进行可逆化碳捕捉技术与自主研发的MS-019碳捕集分离膜材料,为工业及能源该碳排放企业提供碳减排、碳达峰等技术解决方案。目前公司相关产品与技术已应用到中石化南京研究院、中国神华包头煤化工项目、华润海丰电力项目中。经过规模化成本核算每吨捕集成本在40-45元人民币区间,远低于国际上的醇胺溶液处理技术,并方便可以进行液态或固态化封存处理。目前关键技术点为原材料碳捕集分离膜采用通过聚乙烯酸胺链撞击底层基片制备而成,具有良好的选择渗透性与分离效果,选择性可达目前市面上竞品5倍以上,渗透性可达市面竞品10倍以上。产品适用于气浓度95%区间的应用场景。
成果亮点
与目前国内外使用胺醇溶液吸附法对比来讲,在美国及加拿大等大型项目的使用场景中,平均每吨碳的吸附成本在40-50美元区间,我国目前企业现状难以承受,除此之外在大型的捕集项目中由于种种原因并不适用于目前的使用场景,我项目研发的通过改变温度及湿度的液态吸附处理法可保持每吨40元人民币的处理成本,远低于目前国际与国内上的集中式和分布式的处理方式。 创新技术:纳米孔隙中湿度控制下可逆捕集处理技术,可以避免工业资产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只需要对现有工厂和工艺流程做出微小的改建即可 。 高性能分离膜层状结构:渗透效率达竞品商业膜10倍以上,渗透选择性达现有竞品上5倍以上,具有分离能耗低、无溶剂挥发、可靠性高等多项优势,适用于各种规模含有Co2处理项目。
团队介绍
王逸霖 总经理,天津市青年企业家,连续创业者。曾成立环保科技公司,后被海外公司溢价收购部分技术与销售渠道。已为该项目投入3000万。负责公司战略规划、项目运营。 崔梦研 硕士,联合创始人,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 胡同盈 博士,技术总监,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曾就职于巴斯夫化学。 张强 博士,总工程师,毕业于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曾就职于蓝星集团,具有多年参与大型治理项目经验。 刘井泉 博士,材料研发负责人。 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曾承担多项分离膜研发课题,负责核心材料研发及测试。拥有超过5年的项目管理经验。
专家点评

“科创中国”技术路演京津冀(保定)专场四 | 2022-11-11

  • 朱希铎

    中关村天合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主任

    技术专家
    能为工业及能源该碳排放企业提供碳减排、碳达峰等技术解决方案,核心问题把握精准,所采用技术方案先进合理,总体来说具备较强的创新性
  • 龙开聪

    中关村领创商业航天产业联盟—秘书长

    政策专家
    渗透性与分离效果,选择性可达目前市面上竞品5倍以上,渗透性可达市面竞品10倍以上,具备明显的成本优势和技术壁垒,商业应用前景非常高
  • 王延锐

    中国科技产业化促进会—评价部主任

    产业专家
    项目应用场景广泛,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和与时俱进的市场经济效益。
  • 赵越

    中关村科创智慧军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

    技术专家
    具备明显的成本优势和技术壁垒,商业应用价值很高
  • 张宝生

    石药集团抗肿瘤事业部北京办事处—总经理

    技术专家
    具有很强的技术创新性和技术先进性,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 徐林生

    原总装防空兵炮兵研究所—高工

    技术专家
    深耕专业领域,数据体系庞大,具备相当深的知识储备,商业模式独特,有很好的超前性,能解决行业痛点,市场应用前景很看好
  • 杜立晨

    高瑞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资总监

    经济专家
    项目具备重要的社会意义,具备较好的创新性
  • 滕晓荣

    中农润泽投资有限公司—合伙人、执行董事

    经济专家
    目前国内外使用胺醇溶液吸附法,在美国及加拿大等大型项目的使用场景中,平均每吨碳的吸附成本在40-50美元区间,此项目能极大的降低这块成本,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和与时俱进的市场经济效益。
成果资料
路演文件